>> 歡迎您,訪客登入論壇 按這裡註冊 忘記密碼 在線會員 文章搜尋 論壇風格  使用說明   


>>> 聊聊大家的仙人掌栽培經驗
台灣仙人掌與多肉植物協會仙人掌討論區 → 發表回覆

主題標題: 有人疣插成功過嗎?
您目前的身份是: 訪客 ,要使用其他會員身份,請輸入會員名稱和密碼。未註冊訪客請輸入網名,密碼留空白。
請輸入您的會員名稱   您沒有註冊?
請輸入您的密碼   忘記密碼?
目前心情
  • 將放在文章的前面
  •             
                
                
    上傳附件或圖片 (最大容量 500KB)
    目前附件:(如不需要某個附件,只需刪除內容中的相關 [UploadFile ...] 標籤即可) [刪除]
    內容  (文章中最多包含 5000 個字元)

    在此論壇中:

  • HTML  標籤: 可以使用
  • EMOTE 標籤: 禁止使用
  • LeoBBS 標籤: 可以使用
  • 貼圖標籤  : 允許
  • Flash 標籤 : 禁止
  • 音樂標籤  : 允許
  • 文字大小  : 允許
  • 文章數標籤 : 允許
  • 積分標籤  : 允許
  • 保密標籤  : 允許
  • 允許使用表情符號轉換
  •           點這裡查看 LeoBBS 論壇所有的專用標籤 發表 ed2k 連結
      粗體字 斜體字 底線 插入超連結 插入郵件地址 插入圖片 插入 Flash 動畫 插入聲音 插入代碼 插入引用 插入編號 飛行字 移動字 發光字 陰影字 插入表情代碼 插入魔法表情
     『 HTML 編輯器 』『 ASCII 字型產生器 』『 文字內容取代
     
      模式:使用說明 完全 基本  >> 複製到剪貼簿 | 查看長度 | 轉換剪貼簿超文字 <<
    點選表情圖即可在文章中加入相關的表情
     
    選項

    使用 LeoBBS 標籤?
    是否顯示您的簽名檔?
    您是否希望使用表情符號轉換在您的文章中?
    使用字型樣式轉換?
    加密此文章,只對部分會員可見,會員威望至少需要
    出售此文章,只有付錢才可以查看,售價 多肉幣

        

    文章一覽:有人疣插成功過嗎? (新回覆在最前面,最多列出 6 個)  [列出所有回覆]
    nirwa 發表於: 2007/10/12 03:27pm
    那一篇文寫得相當詳盡, 又是 2006 年刊出的, 資料應是相當新穎.
    若對於仙人掌植物的結構和生理感興趣的話, 它是相當值得推薦且細細閱讀的一篇文.

    另一篇 "Molecular Systematics of Tribe Cacteae (Cactaceae: Cactoideae)" 則對於仙人掌亞科內各品種的親緣關係有一系統性的說明, 也是相當有趣的一篇文.
     
    mhlee 發表於: 2007/10/12 11:33am
    可以麻煩 nirwa 寄那篇文章給我嗎?
    因為我連結了好幾次都無法下載成功
    先謝了

    -=-=-=-=- 以下內容由 mhlee2007年10月11日 08:39pm 時新增 -=-=-=-=-
    嘻嘻~ 不好意思
    剛要麻煩人,結果就馬上連結成功了
    謝謝 nirwa 不用麻煩了
    已經看到文了
     
    nirwa 發表於: 2007/10/12 11:06am
    嗯... 我還是感覺李姐應該還是有些模糊才是, 因為有些概念我在那樓的文中並沒有寫得很清楚.

    感興趣的話, 建議李姐把 Mauseth 的那篇 "Structure–Function Relationships in Highly Modified Shoots of Cactaceae" 中的 "Axillary buds" 那段仔細看一看, 應該更能瞭解 areoles ( 即 Axillary buds ) 的一些狀況或形態. 摘錄一些內容如下 :

    ( on page 8 & 9 )

    After producing spine primordia and trichomes (and
    glochids in Opuntioideae), the axillary bud SAM remains
    capable of further growth, either as a floral bud, a vegetative branch or as  short-shoot.
    ...
    Axillary buds in some cacti are capable of more than
    producing only one flower and later one branch.
    ...

    In contrast, in a small subgroup of Cactoideae (e.g.
    Coryphantha, Mammillaria), the growth zone is located
    directly below the axillary bud SAM, which consequently
    is stretched as the tubercle grows. In
    Mammillaria, the bud SAM always divides dichotomously
    and one of the two new SAMs is carried outward along
    with the tubercle tip while the other remains stationary, at
    the base of the tubercle.

    SAMs = shoot apical meristems

    呵~ 詳情請看原文. : )
     
    mhlee 發表於: 2007/10/12 08:02am
    [這篇文章最後由mhlee在 2007/10/12 08:05am 第 1 次編輯]

    謝謝 nirwa , 這樣大致可以理解了

    果然還是有很多東西不懂
     
    yongkucai 發表於: 2007/10/12 01:16am

    下面引用由mhlee2007/10/11 05:17pm 發表的內容:
    嗯~ 還是很質疑光山出側芽的地方
    一直沒回覆,是因為找不到有力的說明與證據
    如果是依之前對仙人掌刺座的了解
    只有刺和花(或芽)會有兩個不同的生長點
    (有興趣的可以去找之前 nirwa 寫的仙人掌介紹)


    過程是這樣,那一棵光山是5年實生体,因爲護養不當導致植株徒長,大多數疣突壞死所以決定切頂嫁接,母體完全沒有疣突,放置約兩個月長出新側芽2枚,初期定論是母體為求能繼續生存的本能,而選擇在最適合長側芽的地方出芽(母株最頂端和近根部)云云。
     
    nirwa 發表於: 2007/10/11 11:20pm
    引用其中的一段敘述 :

    Buxbaum (1958a) proposed that the
    evolution of dimorphic areoles in the tribe Cacteae occurred
    along two distinct lines. The first lineage shows
    a succession from Leuchtenbergia, which has elongated
    tubercles tipped by undifferentiated areoles
    , to Roseocactus
    (Ariocarpus fissuratus, A. kotschoubeyanus) with areoles
    forming an elongated furrow along the length of
    the tubercle with separate floral and spine-bearing regions
    (Anderson 1960), to Ariocarpus with separate floral
    and spine-bearing areoles and some species lacking
    spine-bearing areoles altogether (Anderson 1960).

    顯示 Leuchtenbergia 如同 Ariocarpus 屬是具有 "雙型態刺座 ( dimorphic areoles ), 且在疣粒頂點刺座有著未分化的生長點 ( undifferentiated areoles ).

    另外在 Dr. Mauseth 的這篇 "Structure–Function Relationships in Highly Modified Shoots of Cactaceae" 文中, 有關 Spines 的那也說明了這種現象.

    http://aob.oxfordjournals.org/cgi/reprint/98/5/901.pdf

    不過, 在 The New Cactus Lexicon 對於 Leuchtenbergia 屬的敘述提到 "flower borne at the ventral edge of areoles of young tubercles, otherwise like those of Ferocactus.", 加粗字的那裡我就有點不太懂, 為什麼只有年輕的疣粒 "腹部 才會開花, 比較成熟的疣粒開花的位置就和 Ferocactus 屬一般 ( 在頂端 ) ?

    UA 和 yongkucai 提到是從腋窩出芽, 不知是不是都是在嫁接的幼苗( 幼株 )才會發生那樣子的情況 ?
    若是, 由 The new cactus lexicon 中的敘述, nirwa 推想, 是不是 Leuchtenbergia 屬的線狀長生點 ( meristem ) 可能會隨著年齡逐漸往疣粒的頂端推, 所以為什麼李姐找的圖都是從刺座長出的, 應該大都實生成熟株 ( 因為我在 google 找的開花圖看起來都是實生株 ).
     


    © 中文版權所有: 台灣仙人掌與多肉植物協會  繁體版權所有: 摩尼網
    程式版權所有: 山鷹(糊)、花無缺  程式翻譯:auron  版本: LeoBBS X Build060331
     

    本論壇言論純屬發言者個人意見,與 台灣仙人掌與多肉植物協會 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