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mhlee
-- 發表時間: 2010/09/10 05:12pm
Cactoideae 亞科的葉幾乎都不見了 之前都是以 Matucana aureiflora 為例說明 最近知道了一個有趣的部落格 http://npuir.npust.edu.tw:8080/index.php?blogId=2 裡面拍了紅龍果的葉 這讓我想到森林性的仙人掌也許比較容易看的到那片"幾乎不見了"的葉子 果然,猿戀葦新芽上的葉片還滿清晰可見的 (好加在,還有種這個) [UploadFile=DSCN5510s_1284109441.jpg] [UploadFile=DSCN5514s_1284109461.jpg] [UploadFile=DSCN5550s_1284109477.jpg] 拍完照後,我更加要讚嘆 995 的近攝功能 D90 加上 micro 鏡頭還沒他拍的清楚(也許我的技術太差了 :em06: ) 也歡迎對仙人掌生理有興趣的花友參與部落格的討論
-- 作者: math6174
-- 發表時間: 2010/09/10 05:47pm
照片拍得真美,還以為是D90拍的 從來沒仔細看猿戀葦,沒想到肌膚上的紋路和細葉這麼漂亮
-- 作者: 光山
-- 發表時間: 2010/09/10 06:59pm
之前在練習植物切片時有去看過.. 他的圖片和解說都非常的精美哦!
-- 作者: shija
-- 發表時間: 2010/09/13 07:21pm
[這篇文章最後由shija在 2010/09/13 07:26pm 第 1 次編輯]
黑胡桃部落格的植物學知識蠻豐富的 從未有過這樣的方式來看植物 屏科大是我的母校 看了他的照片,感觸很深 很想找機會回去看看 他所介紹的那些植物有些我還在學校時曾經有去接觸過 那時也收集不少的種子呢 關於仙人掌的生理還蠻有趣的 不知道有沒有人研究仙人掌的維管束 看看這張 我保證它絕對不是架接的 [UploadFile=1120020_1284376361.jpg] 放上比例尺 [UploadFile=1120032_1284376395.jpg] 這些是兜的屁股 全部都沒留疣點 是不可能從旁邊長出側芽的 看看以下幾張 可以看出芽是從哪邊長出來的 [UploadFile=1120029_1284376484.jpg] [UploadFile=1120025_1284376496.jpg] [UploadFile=1120043_1284376509.jpg] 鸞鳳玉的也能長 [UploadFile=1120033_1284376567.jpg] 兜和鸞鳳玉的屁股有90%以上皆能長出來 還沒有試過切大棵的兜,並保留部份的疣點會有什麼結果 最不可思議的是它 牡丹的屁股 以往的都爛掉 今年居然成功冒出一棵 除了貼出的這些 其他種的仙人掌都沒長出來過 目前尚有一棵縮玉屬的屁股未爛 [UploadFile=1120046_1284376580.jpg]
-- 作者: 光山
-- 發表時間: 2010/09/13 08:09pm
我猜是維管束形成層變成的。 把樹砍掉之後,樹樁會從形成層的位置再生出一個新芽。 這兩者應該是類似的過程,之前我看過超大球的鑾鳳玉被切半,也是這樣長出來的。
-- 作者: ashin
-- 發表時間: 2010/09/13 08:30pm
[quote][b]下面引用由[u]shija[/u]在 [i]2010/09/13 07:21pm[/i] 發表的內容:[/b] 看看這張 我保證它絕對不是架接的 [/quote] 以前有星類與牡丹非常高價的時代就是這樣 實生苗切頂去嫁接 , 然後底部會再長出芽來 , 甚至反會是多頭的 生長不至於太慢的仙人掌品種多半都能有這種本事
-- 作者: 黑楓
-- 發表時間: 2010/09/13 09:05pm
[quote][b]下面引用由[u]shija[/u]在 [i]2010/09/13 07:21pm[/i] 發表的內容:[/b] 黑胡桃部落格的植物學知識蠻豐富的 從未有過這樣的方式來看植物 屏科大是我的母校 看了他的照片,感觸很深 ... [/quote] 請問留屁屁要怎麼保持不讓他乾掉?用悶的嗎? 試過幾顆屁屁都乾掉了...
-- 作者: shija
-- 發表時間: 2010/09/13 10:41pm
[quote][b]下面引用由[u]黑楓[/u]在 [i]2010/09/13 09:05pm[/i] 發表的內容:[/b] 請問留屁屁要怎麼保持不讓他乾掉?用悶的嗎? 試過幾顆屁屁都乾掉了... [/quote] 小苗從播種開始就是用悶的 是在苗盆裡切頭的 切剩的屁股沒有另外移出照樣一起悶 只要沒變果凍都有機會
-- 作者: 黑楓
-- 發表時間: 2010/09/14 01:06am
[quote][b]下面引用由[u]shija[/u]在 [i]2010/09/13 10:41pm[/i] 發表的內容:[/b] 小苗從播種開始就是用悶的 是在苗盆裡切頭的 切剩的屁股沒有另外移出照樣一起悶 只要沒變果凍都有機會 [/quote] 我的種子都是撥種後1個禮拜就打開了,因為太熱怕小苗都悶成果凍了,所以留下的屁屁才會萎縮~看來要把切過的另外移植用悶的- -
-- 作者: ashin
-- 發表時間: 2010/09/14 02:24am
[quote][b]下面引用由[u]黑楓[/u]在 [i]2010/09/14 01:06am[/i] 發表的內容:[/b] 我的種子都是撥種後1個禮拜就打開了,因為太熱怕小苗都悶成果凍了,所以留下的屁屁才會萎縮~看來要把切過的另外移植用悶的- - [/quote] 仙人掌實生陽光不必強 , 空氣濕度對小苗是有幫助的 , " 悶 " 需要遮光與換氣的空隙 夏天切頭小苗容易過度脫水 , 悶又容易傷口潮溼而感染 , 秋冬切苗即使不悶也不易脫水 傷口癒合後繼續悶養就可以了 在台灣冬季仍有十幾二十度下 , 極小苗的嫁接於酷夏進行並不會較理想 我的實生苗都悶在玻璃箱裡 , 且盆口都還蓋上玻璃板 , 腐 是因為菌而非溼所造成
-- 作者: 黑楓
-- 發表時間: 2010/09/14 04:02am
請問ashin兄您是怎麼克服菌的問題呢? 我只有在撥種子時噴一下大生粉而已~ 至於小苗我都置於遮陰散光處,但是溫度一高如果還繼續悶著會有幾顆爛掉的情形,所以我就索性悶一個禮拜就開蓋讓他自然乾,表土完全乾了再澆水,這樣對於小苗變果凍的情形改善許多,但是不知為什麼會有那種小蚊子飛來飛去的~雖然看起來對於小苗是無害,但是一堆蚊子也挺煩的~介質方面我也只有用赤玉土+培養土而已~
-- 作者: ashin
-- 發表時間: 2010/09/14 07:44am
[這篇文章最後由ashin在 2010/09/14 07:46am 第 1 次編輯]
[quote][b]下面引用由[u]黑楓[/u]在 [i]2010/09/14 04:02am[/i] 發表的內容:[/b] 怎麼克服菌的問題呢? 至於小苗我都置於遮陰散光處,但是溫度一高如果還繼續悶著會有幾顆爛掉的情形,所以我就索性悶一個禮拜就開蓋讓他自然乾,表土完全乾了再澆 ... [/quote] 腐 是菌而非水造成的 , 但菌卻經常是水養的 , 所以它們之間應要有生態的平衡 經常看見花友悶著養時將"悶"發揮到極至 , 空氣的對流太少會使植株外膜終日是濕的 別悶太密或太久 , 植株白天外皮會是乾的而到晚上才被高濕空氣所包覆 菌的侵襲植株是需要時間的 , 夜晚開始繁殖的細菌於白天的乾燥時會進入休眠或死亡 因為細菌將失去持續繁殖擴散的生存環境 , 菌叢量會較難攀升到至病的 " 水準 " 這也就是給水間距越大與濕漉時間越短下植株遭病腐機率越低的原因 圖片是玻璃箱中再加蓋玻板的實生苗 , 清晨玻璃濛著水霧 , 太陽照射後水霧會散去 圖三是杯蓋式的悶法 , 輕便 , 偶掀偶蓋或晨掀夕蓋 , 細菌的繁殖環境便會受阻 高空濕是為抑制夜間的蒸騰作用 , 白天的蒸騰反是助長代謝的 , 夠勤快的話夜悶即可 殺菌劑我偶爾會使用但只針對生性較弱的品種 , 粗勇的品種偶爾乾或晒兩天就是殺菌了 [UploadFile=DSC00550_1284420645.jpg] [UploadFile=DSC00552_1284420668.jpg] [UploadFile=DSC00191_1284421545.jpg]
-- 作者: ashin
-- 發表時間: 2010/09/16 00:22am
非無菌環境裡 , 高空氣濕度時間太長便難免助長了細菌而造成感染 此時增加乾燥時間是必要的 , 感受的機率除濕度外 , 品種本身抗病力也是關鍵 [UploadFile=1515_1284567633.jpg]
-- 作者: 黑楓
-- 發表時間: 2010/09/16 00:23am
[quote][b]下面引用由[u]ashin[/u]在 [i]2010/09/14 07:44am[/i] 發表的內容:[/b] 腐 是菌而非水造成的 , 但菌卻經常是水養的 , 所以它們之間應要有生態的平衡 經常看見花友悶著養時將"悶"發揮到極至 , 空氣的對流太少會使植株外膜終日是濕的 別悶太密或太刈?菌的侵襲植株是需要時 ... [/quote] 所以您的意思是從撥種開始就留一點空隙讓他通風嗎?還是發芽後晨掀夕蓋呢? 如果是前者會不會因濕氣不如全悶法而降低發芽率呢? 後者的話我可能就比較沒有辦法天天晨掀夕蓋,這樣要每天開店之前跑去樓頂掀50多個蓋下班之後10點多了再爬一次蓋50幾個...這樣我會累死 :em01:
-- 作者: ashin
-- 發表時間: 2010/09/16 00:58am
[quote][b]下面引用由[u]黑楓[/u]在 [i]2010/09/16 00:23am[/i] 發表的內容:[/b] 所以您的意思是從撥種開始就留一點空隙讓他通風嗎?還是發芽後晨掀夕蓋呢? 如果是前者會不會因濕氣不如全悶法而降低發芽率呢? 後者的話我可能就比較沒有辦法天天晨掀夕蓋,這樣要每天開店之前跑去樓頂掀50多個蓋 [/quote] 一開始便留空隙不需密封 , 蓋子鑽細孔仍然能有高空濕 , 孔徑大小數量多寡可自行拿捏 如果盆數多可能使用簡易的帆布小溫室或舊魚缸之類的容器一同悶入其中較好管理 曾經拜訪的幾個日本溫室 , 一踏入的霎那眼鏡與相機鏡頭是整個糊掉的 [UploadFile=DSC00191_1284569628.jpg]
-- 作者: 黑楓
-- 發表時間: 2010/09/16 11:39pm
[quote][b]下面引用由[u]ashin[/u]在 [i]2010/09/16 00:58am[/i] 發表的內容:[/b] 一開始便留空隙不需密封 , 蓋子鑽細孔仍然能有高空濕 , 孔徑大小數量多寡可自行拿捏 如果盆數多可能使用簡易的帆布小溫室或舊魚缸之類的容器一同悶入其中較好管理 曾經拜訪的幾個日本溫室 , 一踏入的霎那眼鏡與 ... [/quote] 感謝解答~大致上知道該怎麼操作了~ 至於眼鏡霎那起霧.....這就是傳說中的"洗眼"嗎?哈哈 :em01:
|